活血有何作用?
“血”,在这里主要指代的是血液、经脉和营养;所谓“活血”就是让这三个方面变得更有活力。 首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的血脉系统是由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不断滋养推动的。这种推动的力量来源于脾肾两脏,故有“脾为生血之源”“肾为生气之原”的说法。如果这个人脾胃虚弱或者肾脏亏虚,那么就会导致生化乏源,整个血脉系统就会缺乏动力,人就会出现乏力、疲倦、贫血、面色青白无华等症状。
其次,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统领),血为气之母(运载)”。如果身体出现血瘀,血液循环就会变得慢下来,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就会增加。这个时候如果人体是健康的,机能是完整的,会通过自我调节使血气运行加快,达到新陈代谢与供给氧气的需求平衡。若调节能力较差,就会出现疾病状态——即中医所说的“不通则痛”。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瘀血型疼痛,如痛经、产后腹痛等等,都是由于气血运行受到阻碍导致的。 除《黄帝内经》中提到:“血不流则凝,凝则痰阻,痰阻则百病生。”外,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也有记载:“阳气微,不能达于血脉,血液不利而成淤滞。”
从现代中医的角度来讲,活血化瘀(简称“活血”)是指应用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药,通过熏蒸、浸泡、刮痧、针刺、拔罐等手法,以激发经络之气,疏通循环通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祛除病因、缓解症状、防治疾病复发目的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现代药物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具有活血功效的药物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管痉挛、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3 ]。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虽然活血化瘀能够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对于缺血缺氧引起的疾病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服用活血化瘀药,或自行过度服用活血化瘀药,都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使用不当的话,轻则诱发消化道溃疡,恶心、呕吐;重则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在运用活血药时,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用,并密切留意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及时就医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