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作用是什么?
核磁共振(MRI)是医院常见的一种检查方法,它无放射性损伤、能多方位成像以及不用造影剂就能显示血管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诊断中。 虽然不少人在检查过程中会听到“有辐射”“有磁性”等字眼,但对其中原理的了解可能并不充分。
其实,人体本身是具有磁性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一个分子磁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些磁场相互之间的强度和方向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当器官发生病变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导致内部蛋白或液体流向周围组织,使得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生物电流会在颅脑和外周神经中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反应,通过检测这些反应就能够发现疾病相关的蛛丝马迹。
而使用磁共振进行检测时,只要将机体置于强大的磁场中,就可以用计算机重新构建出身体内部的微观结构。由于体内含铁颗粒的细胞(如骨髓中的造血细胞、脂肪细胞等)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利用MRI可以观察铁元素沉积的部位,从而判断体内是否有慢性炎症病灶的存在。 由于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磁共振下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能显示出清晰的结构。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磁共振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继CT之后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绝大多数病人来说,磁共振的检查是没有风险的,只有极少数对金属异物过敏的病人需要预先告知检查人员以免出现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