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有什么作用?
以前古人把葫芦称为“瓠”,《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篇千古名文:“鸱鸮视蛤蜊,鹓雏视鲤鱼,鱼见之,道之海;鹳鹅视蟹,鳖视鱼,鱼见之,道之大川。”这里的“鱼”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葫芦。
从这篇文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葫芦是十分熟悉的。而且除了食用外,葫芦还是古代祭祀用的重要贡品之一。 《礼记·郊特牲》中记有:“桃汤、苇茭、黍饭、稷汁。”郑玄注:“谓郊祭之日,烧蒿、荻、苇作烟,以乞火。”宋邢昺疏引李巡曰:“苇茭,编苇为篙也。”可见在周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将芦苇或竹蔑扎成梯状,然后点火往上焚烧而获取烟灰了。这种取烟的办法跟我们现在用烟叶烤制雪茄的步骤是差不多的。而在唐代以前,人们往往会在五月端午这一天将这些烟气收集起来,作为各种香料使用的原料。
《唐国史补》就有这样的记载:“蒲梢穗,截取烟缕,谓之‘紫藤香’,熏衣及焚之。”“蒲梢”实际上就是未开放的葫丝瓜。将没有开放的花蕾摘下来,将其中的绒毛刷掉,然后把花蕾放到烟火上烘烤,就可以得到一种类似香烟的烟草了。这种烟草比现在我们吃的烤烟要粗糙许多。但是味道也是别有风味,深受某些人的喜爱。 而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种植烟草,而且吸烟的方法也逐渐流行开来。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载:“近世有人得古书,无姓名,记其末云:‘凡草木之花,宜酒者二十有二;烟蒂结子,可煮食者三十有五。’”这虽然是个小遗憾,未能留下这本书的全名和一些基本信息如作者等,但能从流传至今的《梦溪笔谈》中看到关于烟蒂和烟叶的条目还是很珍贵的。
元代的孙文孺有一部著作叫《饮膳正要》,专门记载元朝宫廷里的饮食,其中就提到了“烟叶”这一味调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收录了烟草和烟叶,并指出:“烟草,气味辛温无毒……主温疾,利大肠。”可见明人已经认识到了烟草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了。 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听说过葫芦呢?
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营养过剩或者匮乏导致的疾病比以前少了,二是现代医学对过去某些“不治之症”有了很大的突破,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