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封有副作用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下意识想答,但没有素材。遂来知乎看答案,居然没有腰封相关的问题(我搜索了“腰封”二字)!!!真是难得啊。 为了回答这个貌似无解的问题,我去图书馆翻书、上网,还特地借了一本《红楼梦》来看。 先给出我的结论——腰封,除了广告因素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甚至可能有副作用。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肯定没考虑过什么腰封不腰封的,否则也不会在稿子上涂改得如此肆无忌惮。如果考虑到印装的话,那他更不可能在书页排列、行文字数上费那么多心思了。 古人读书,多讲究个随手笔记,书上划痕、污点甚多;现代人读书,则多半看印刷体,不太可能在书页做过多的人为干扰。因此现代的书籍,除非特殊注明,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放心购买。
当然,现在很多人买书,已经不再像曹雪芹那样直接买抄本了,而是去买影印本或线装本。影印本可能比现代印刷体更接近古书原貌,但线装本却可能加入大量现代人的元素:因为线装书不是按页码顺序排列的,而是根据书目目录一本本地安装订而成(有“图书序”和“图书跋”的可能会影响阅读体验。但这样也能防止别人随意删节)。不过,无论怎样,这两类书都不会破坏书本身。
但如果换成电子文献呢?那就难说了。因为电脑屏幕的大小,和纸墨书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且人们使用电子产品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发现有文字缺失或错误,就会跳出来纠正,这反而会增加读者的负担。 至于现在很多出版社推出的带有学术索引的图书,我觉得这种“负责任的出版”只是出版社自我标榜罢了。真正的学人,是不会被这些索引迷惑的。我自己做过期刊编辑,太清楚文章加工的流程了:一篇论文送审和修改的过程,往往要经历几道工序,这些工序不仅包括文字上的修改,还包括各种技术性的处理。
论文从作者手里拿到初审通过的样稿后,责编会首先查看引文是否有误,然后查阅论文是否存在事实性错误(这一点往往会被忽略),接着是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最后才是校正文字。很多索引,都是在校正文字阶段插入的,这样的索引,可靠吗? 我认为现在的电子文献,是需要加以适当标记的,而具有独立意义的腰封,也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