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起什么作用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协调的功能主要是气血来完成的。而人体内外又是互相联通的,外通四时之气,内联脏腑之精。 当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受到损伤或者出现功能减退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整体调节、协同增效。而不是单纯地去补那个伤的地方——那样做就像在河流干涸的土地上浇水,虽然土壤是湿的,但河床已经干了,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补水。
古代的先贤们就总结出了“治未病”的概念和做法——既通过调养脾胃、养护中气来增强人体的正气,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就属于养的方法。
至于“少食多餐”则是“不妄作劳”的具体措施之一。因为“劳则气耗”(《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过度劳作会使阳气耗尽,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事实上,“治未病”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一般的健康维护,对已经患病的患者同样适用。
古书上有许多用中草药“食疗”的例子,就是吃了某种带有毒性或毒性的物质,通过“以毒攻毒”的办法来治疗疾病。比如据传扁鹊就用蝎尾、蜂房等药物来治疗眼睛的病;华佗用毒蛇、蝎子等治疗瘰疬(淋巴结核);李时珍用蜈蚣、蟾蜍等治疗癌症。这些例子都说明,中药的食用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吃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治未病”观念正在由传统的中医疗法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性食品。 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治未病”思想的核心都是保持旺盛的生机,防治慢性病的发生。这就是李中梓所说的“养生之士,当先事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