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一个月?
“月”的概念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进行度量而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时间单位。 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和时间尺度上对月的定义都有细微的差别。在现代天文物理中,人们一般把一个朔望月定义为29.530589天或12.368784个地球日(相当于恒星月)。
在中国古代将“月”定义为农历月份:农历每月初一到初三为新月,又称新征;十四为满月,又称望;二十三为下弦月,二十四日为残月,月底为暗月。这种度量方式受阴阳合历的影响较大,与阳历(儒略历)和阴历(伊斯兰教历)的不同版本有很大差异。随着公转周期的变化,农历中的月会有较大的变动,比如闰月、月小等。 在古代印度,一“月”等于月亮在运行轨道上的连续两个对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一概念被引入佛教后成为了计算时间的单位,并沿用至今。
在古代希腊,人们用日月历计算时间并以太阳计算昼夜。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始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出,终于日落。这样每天的时间长度都是固定的86400秒。一年有365.25日,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但正由于没有明确的计时器,所以具体每个月的起止时间并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