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有副作用吗?
水蛭,又名蚂蟥、血虫等 ,属环节动物门水生纲蛭目蚂蟥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寄生虫类动物之一。目前,已记载的水蛭种类有200余种[1-3],我国约有70种[4]。大部分水蛭生活在淡水里,有些还可以适应海水环境;部分种类生活在陆地石块下或潮湿的土壤里,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水中。它们主要捕食鱼、虾、螺、蚌和昆虫,此外也吃植物纤维,甚至同类的尸体。
水蛭通过吸食水流和过滤获取食物[5],用吸盘附着在鱼儿鳃部或其他位置,张开口腔中的牙齿(齿舌)刮擦取食。当遇到危险时,它们能利用身体伸缩性很大的特点,把头尾收缩到中央躯干部,将身体卷曲成圆筒状,使敌人无从下手。当找到合适的机会,它们又会迅速舒展开来恢复活动能力[6]。 由于水蛭独特的营养作用和食用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引用水蛭入药,《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其“主瘀血、血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水蛭的主要功效包括抗血栓形成、降低心肌耗氧量、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免疫调节作用等方面[7-9],对心脑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近年来,有关水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则较少见。在临床上,使用水蛭剂型多为水煎醇浸膏剂、口服液、胶囊、片剂等,偶见注射剂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型有一定关系。
一般而言,水蛭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局部反应以及胃肠道反应等几方面。其中,过敏反应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等症状。局部反应多表现在用药部位出现刺激症状,如局部红斑、水肿、灼热感、疼痛等。另外,还有少数患者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为注射用药引起,应及时处理。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并不是一定会发生。并且,多数情况下,不良反应的程度都比较轻微,可自主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