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
吗啡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其镇痛原理主要是通过兴奋脑内阿片受体,从而发挥镇痛效果 。目前关于吗啡镇痛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脊髓水平,研究吗啡对脊髓中枢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吗啡可激活脊髓阿片受体,直接或者间接引起脊髓胆碱能神经元及其轴突终末释放乙酰胆碱,从而调节脊髓神经元电位;还可激活脊髓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能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元,间接引起脊髓相关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最终实现吗啡的镇痛效应[1]。 而最新研究结果却显示,吗啡的作用并不局限于脑和脊髓,它还会影响远端的靶器官,如胃肠道平滑肌,也可以通过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调节肠蠕动功能,进而引起腹泻,该机制与氯丙嗪致腹泻的机制非常相似[2]。
有实验表明给予小鼠吗啡后,可见小鼠胃运动明显增强,同时伴有胃黏膜毛细血管扩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脱落,黏液分泌量增加,而抑制胃酸分泌率降低,提示吗啡通过作用于胃肠黏膜下的阿片受体,从而引起胃肠应激性溃疡的可能[3]。吗啡可能还可以通过其他受体,尤其是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调控钙、钾等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过程,最终导致胃肠动力增强,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的症状[4]。
吗啡对于肠胃道的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且相互联系的,其对肠胃功能的调节可能与阿片受体的位置和类型有关。不同个体对吗啡的敏感程度不一样,这可能与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即某些个体可能更易受到吗啡的影响,也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吗啡对消化道作用的分子免疫学基础及差异表达机制,为预防或减轻吗啡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