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剂的作用原理?
目前临床使用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蛋白酶抑制剂和反转录酶抑制剂;而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也是这两类药物发挥作用的过程机制。 无论是蛋白酶抑制剂还是逆转录酶抑制剂,这些药物的抗病毒作用都是通过阻止病毒的合成而起作用的,也就是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病毒需要合成时,这些药物就及时地、选择性地到病毒合成的部位—核糖体上,与病毒合成的蛋白质或核酸结合,从而发挥其抗病毒功能。
1.2蛋白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直接抑制病毒蛋白酶活性的药物。 根据作用位点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核苷类蛋白酶抑制剂,如拉米夫定(3TC)、阿德福韦酯(ADV)及替诺福韦酯(TDF)等;另一类是核苷(酸)类蛋白酶抑制剂,包括司他夫片(d4T)、奈韦拉平(NVP)、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tPv)等。 所有这些药物的作用特点都是从病毒合成早期的错误折叠阶段阻断蛋白的成熟,从而使病毒无法进行正常的蛋白合成,导致病毒复制不能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应用的药物均为核苷(酸)类或者非核苷类,但从作用机理上来看,它们可分成三大类:DNA多聚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这一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由于蛋白酶具有细胞内酶活性,所以此类药品毒性较小,不良反应较轻。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对蛋白酶的选择性不高,因此会产生较大的药物毒性反应。另外,这类药对乙肝病毒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故适合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服用。
2. 反向转录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病毒的反转录酶活性,进而阻碍病毒的复制。 目前用于抑制艾滋病毒复制的反录酶 inhibitor 有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之分。
核苷类中的反录酶抑制剂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酯等;其中拉米夫定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以有效降低HIV-1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的药物,可以单独用药,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给药。 而非核苷类反录酶抑制剂有奈韦拉平、司他夫片和安普那韦等。 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蛋白酶抑制剂来说较温和,多为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但也可引起较严重的肝毒性。 除上述两类药物外,还有一类激素类药物,即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如泼尼松龙、泼尼松等,它们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起到抗病毒的作用。还有干扰素α、β注射剂,它们可通过上调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蛋白表达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