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起什么作用?
【中药材】 珍珠母 拼音 Zhēn Zhuǔ Mǔ
别名 真珠母、蚌壳、蚌室(《别录》),蛤壳(《纲目》),海蛤壳(《本草拾遗》),蛤蜊壳(《医林纂要》)。
来源 为蛤目蚌属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皱帆蚌的贝壳。
采制 捕捉后,取出贝壳,洗净晒干。 原形态 ①三角帆蚌(《中国动物图谱·无脊椎动物》),亦称河蚌、青蛤。贝壳较小,呈三角形,表面粗糙,具许多瘤状突起及皱褶。前端尖形,后端钝圆;两侧对称,有3个主齿和2个大齿。壳面淡黄色,具有棕色和白色相间的花纹;内面乳白色。
②褶皱帆蚌(《中国动物图谱·无脊稚动物》),亦称海蛤。贝壳较大,三角形或梯形,前缘斜,后缘截形,两侧扁而对称。壳顶稍突出,有两个三角形片状齿,一个在下,一个在上。前后缘各有两排细齿。壳皮厚,光滑或有皱纹。淡灰色或灰蓝色,有浅色斑。
生境分布 前者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后者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沿海。 性状 ①三角帆蚌贝壳呈三角形,高1.5~4cm,宽2~6cm。表面灰蓝色或浅绿色,有棕色斑点排列成行,近前缘处有3条明显的横肋,近腹缘处有1~2条不明显的纵肋。质硬,较脆,易碎。气微,味微咸。
②褶皱帆蚌的贝壳较大,形状与三角帆蚌相似。表面有密集而不规则的棕色条纹,其间散在有灰白、灰褐色斑点。前缘有一排三角形齿。后缘略凹陷,有两排圆形齿。
化学成分 含微量元素Cu、Zn、Ca、Mn、Sr、Ni、Cr、Co、Mo等。
药理作用 ①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②抗氧化作用 ③免疫调节作用 ④抗肿瘤、抗突变活性
附方 ①治小便淋沥痛:海蛤烧灰,调酒服。(《本草纲目》)
②治石淋作痛:海蛤粉、滑石各一两。上为末,用煎汤一碗,加白糖服下,早晚两次服完。(《中医秘方大全》)
③治血崩:干蛤壳,烧灰存性,研末,米汤送服三钱。(《百草镜》)
④治白带:干蛤壳,烧灰研末,蜜汤送服二钱。(《百草镜》)
⑤治痔疮:海蛤粉、黄柏、黄连。煎水熏洗坐浴。(《外科全生集》)
⑥治痈疽发背:海蛤、金银花同炖,以酱醋调搽。(《外科全书》)
⑦治鼻渊:海蛤、薄荷叶。水煎,滤渣取汁,频频漱口,咽下津液。(《中医验方汇编》)
备注 除上述两种主要药材外,还有以“海蛤”之名收录于药典中的角蛤(《中国动物图谱·无脊椎动物》),以及河蛤、沙蛤、西施舌(《中药大辞典》)等多种贝类,均含有相同或类似的功效与主治,在此不再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