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作用是什么意思?
抗凝是防止血栓形成,也就是说阻止血液凝固成块 血液是由液体(血浆)和细胞成分(血细胞)组成的 正常情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不会发生凝固;但是,如果某种原因导致静脉内血细胞或纤维蛋白物质增多,血液就会在血管内凝结成块,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这个过程就是血液凝固。 引起血液凝固的原因很多。当血管受到破坏,例如受伤、手术、心脏导管检查或血管造影等,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渗出血管,聚集在受损的部位,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即可引起血液凝固。这种情况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另外,细菌病毒入侵也可以导致免疫功能发作而发生血液凝固。
有些药物也能直接引起血液凝固,如肾上腺素、吗啡、胰岛素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在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是不会自发凝固的。因为血液里面存在着一种叫做纤维蛋白溶酶的物质,它能够帮助分解血液中存在的纤维蛋白。一旦有了外来的刺激,使得机体产生了过激的免疫应答或者体内存在诱发因素,才会导致血液凝固。
由于血小板能够释放多种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进而造成血压升高和醛固酮分泌增多,从而引起钠和水潴留,最终引起水肿。还能够通过花生四烯酸等途径间接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因此参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