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智商是多少?
在研究“天才”的20年里,我遇到过很多智力超常的孩子——这些孩子后来都读了大学甚至进了研究院,但是让我震惊的是,这些孩子当中没有一个在17岁以前被诊断为患有任何神经疾病。 相反,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告诉我,在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有过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比如:
· 非常晚才学会走路(通常2岁半);
· 说话很晚(通常3岁);
· 几乎从不发笑(通常4岁);
· 极客、执拗、偏执——对事物要求完美无瑕(通常5岁);
· 几乎从不玩玩具(通常6岁);
· 几乎从不吃零食(同样6岁);
· 特别爱看书(5岁以上),而且不是看图的。 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6岁之前被评估为“学习障碍症”,即我们常说的“有阅读困难”“算数困难”或者“语法困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智力低下的重要标志。
然而,到了6岁,这些“有学习障碍症”的孩子突然变得聪明起来:他们在某一天突然能流利地读出复杂的句子,也能快速地进行数学运算了。对此,他们的父母常说:“我们的宝宝以前看起来傻乎乎的,现在终于聪明起来了!” 我们到底在谈论同一件事吗——“智力”?还是我们在谈论两件事情:一件事是迟到的智慧(智慧就像火车,提前很久就准备好了,只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才会启动),另一件事则是丧失的能力(本来不会读写,然后突然能读写)。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6岁前孩子的“智力低下”是因为“尚未发育成熟”,那么为什么“成熟”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智力”呢?如果我们不认同前面一种解释,那就只有另一种解释了:这些孩子确实越来越聪明了。 可是,倘若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从出生一直观察到成年,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力发展确实是连续一致的。他们先是在某项能力上出现不足,然后在另一个时间点,这一不足消失并转化为其他方面的卓越。所以,并不是他们变得更加聪明了,而是他们原本就聪颖无比,只是我们误以为他们愚笨而已。或许我们该说,他们从“可能”变成“不可能”,又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神奇的转换?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造成这种神奇转变的幕后英雄就是“好奇心”——当人们对未知领域产生好奇时,大脑就会激活多种脑区,包括负责抽象思维的大脑皮层和杏仁核。
研究也表明,一旦人们克服了对未知事物的害怕,大脑中负责恐惧与焦虑的杏仁核会停止活动,而负责语言、阅读和推理的大脑区域则会开启。 于是,人们终于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将单词拆解并进行重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将文字解码为语言,再将语言编码为文字的过程。
所以,这些拥有“迟到的智慧”的孩子们并不是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是不再惧怕未知的事物,从而能够调动自己已有的能力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