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骨的作用是什么?
耳道由外耳道(采耳)、中耳道与鼓室、内耳道及前庭圆窗等组成,其中鼓室的构造又分为:鼓膜、鼓室囊、鼓室盖、听小骨链和卵圆窗5个部分。 人类的听觉感受器是分布在耳蜗底部的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当声波经外耳道输入后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使鼓室盖的韧带产生牵张运动从而影响与之相连的卵圆窗(有研究证实耳蜗的听觉电位变化是通过这一结构传递到螺旋神经节的),这种变化经听觉通路最终形成听觉皮层的电信号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听觉。 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经过听小骨传递给卵圆窗,只有频率在2000-4000赫兹的声音可通过这一结构入耳;而低于此频率的声音则只能传到大脑皮层进一步转化形成对声音的分析;高于此频率的声音则被阻塞在外。听小骨也被称作“高频耳蜗”。
目前对于听小骨的损伤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般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前者多为因噪音或震动导致的听小骨振动频率突变;后者包括炎症(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药物中毒、梅毒螺旋体感染、肿瘤压迫等。 除上述因素之外年龄也存在一定影响。根据文献报道老年人群患该病几率约为年轻群体的6倍。
临床表现上主要为进行性听力下降,自发性头晕、耳鸣以及头部沉重感。检查时发现患者言语分辨能力明显下降、头影实验阳性、声传导时间延长(大于300毫秒)甚至可发现骨导差值大于10分贝等情况。如果此时及时就诊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但如果病程超过一个月,听小骨处的肌肉可出现粘连、僵硬等情况加重病情发展;若合并有中耳炎患者常伴有耳流脓的情况发生。此外还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情绪抑郁的状况。
诊断本病前需先明确患者有无致病因素,如噪声接触史、感冒史以及使用过量耳朵药物史等;再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判断。另外,也可通过颅脑磁共振成像观察内耳病变情况以协助诊断。最后在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后方能确诊。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改善症状。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同时祛除可能存在的诱因。其次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药物治疗(扩张血管剂、神经营养药以及抗凝疗法等等)、理疗(超短波、微波、激光等)甚至是手术治疗等方式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