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什么作用?
一、概述 维生素K,化学名为甲萘醌(Nicotinamide Quinoline,简称NiQ)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维生素大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根据其溶解性不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维生素K分为两种剂型:维生素K₁(KA)和维生索K₃(KK);其中维生素K₁有酯化型和醛缩酶型两个异构体,即K₁A和K₁B,目前制剂成分复杂,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异构体的复合制剂已有较多报道,如贝维普、罗盖全、维妥立等,但国内目前尚无合成维生素K��的专利。 目前国际公认的维生素K来源有20种,中国药典建议的来源有15种[1-3],我国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共有67种,其中甜味剂20种,酸度调节剂及防腐剂共19种,着色剂7种,抗氧化剂8种,增香剂5种,其他还有4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维生素K来源包括6种: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制品,麦芽提取物,亚麻籽提取物,大豆油,菜籽油和葵花子油[4],而欧洲允许使用的维生素K来源包括花生黄油,葵花子油,亚麻籽油和大豆油等[5]。
二、生理功能 迄今为止,已发现维生素K具有10种以下的功能:激活钙离子通道,抑制钙内流;影响神经递质释放,调控脑功能和神经元信号转导;维持心血管细胞膜稳定性,调节心血管活性物质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糖代谢;增强肾上腺素的β受体反应,参与脂肪动员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通过cAMP介导机制,调控肝脂肪生成;作为蛋白激酶的辅因子,参与蛋白激酶 A 和 G 的活性调控;影响核苷酸代谢,参与核酸的合成;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调节免疫功能;保护黏膜上皮细胞,稳定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减少胃肠道溃疡发病率;调节性激素水平以维持正常生长和生殖能力;抗氧化作用,预防细胞内、外氧化损伤等[6]。 大量研究证明,补充维生素K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三、营养与食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的持续关注,国内外学者们都致力于研究改善营养素摄入不足所带来的健康问题。除了药物干预以外,调整膳食结构、加强营养、合理搭配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策略。通过均衡饮食补充必需的营养素是保证健康的基本要求。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但人体不能合成或很少能够合成,必须通过外界摄取以满足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适宜摄入量(AI)是每日每公斤体重1μg,我国居民维生素K摄入频率和剂量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 根据《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显示,以下食物中含维生素K较丰富,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牛奶(干酪)>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蔬菜<水果。 虽然食物是我们获取维生素K的主要途径,但我们每日三餐吃的食物中维生素K的含量往往不能满足身体需求,特别是孕妇和幼儿,由于身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量增大,如果日常饮食中不能及时补充,应该适量口服维生素K补充剂加以补救。
四、临床用途 (一)预防出血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人就已经认识到补充维生素K对于治疗血液疾病的重要性,古希腊医生认为,缺乏这种物质会导致牙龈出血以及伤口愈合不良,后来逐渐发现在维生素K缺乏的情况下,会使得毛细血管脆弱,血液循环不畅而导致淤血,引起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便秘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颅内出血。过去在医疗条件下,常将补充维生素K用于预防和治疗出血性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维生素K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已知维生素K除了可以通过口服方式供给机体直接利用外,还可以通过肠道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提供组织利用,因此可有效地防治体内出血现象。
(二)防治骨质疏松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K对骨骼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这两类骨细胞相互作用的环节实现的。在成骨细胞中,维生素K可能通过蛋白激酶启动骨形成过程;在破骨细胞中,维生素K可能通过抑制环磷腺苷水平来抑制骨吸收并且通过提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浓度进而刺激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维生素K还可以直接影响钙、磷、镁等离子在体内溶解状态,间接控制钙、磷、镁等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和沉积,从而防止骨质增生发生。
五、不良反应 正常服用维生素K时,通常不会产生不适症状,即使偶然过量服用,一般也不会引起明显毒副作用,但是如果在注射过程中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长期服用维生素K也可能导致某些人产生恶心、呕吐、腹泻、上腹疼痛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孕妇过度使用维生素K可能导致先天性异常,应当引起重视。 六、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激动。
2.严格按医嘱或包装标签说明书服用,不得擅自用药、私自增减药量,以免引发毒副反应。对维生素K高度敏感的人群应慎重使用。
3.肝肾功能不良者以及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要谨慎服用,以防出血加重。